【報導記錄】2009-06-18 中國時報


網路集結 搶救正體中文活字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News/2007Cti-News-Content/0,4521,5020990+112009061800100,00.html

2009-06-18
中國時報
【黃哲斌/台北報導】
 出版社社長、服飾品牌經營者、版畫家、廣告設計人、兒童書店老闆,還有「台灣一人旅遊局」青木由香,一群原本不認識的文創工作者,最近透過網路集結,希望搶救世上最後一套完整的正體中文印刷活字;而這套高達二十萬個鉛字的活寶藏,就隱身在台北市太原路的小巷弄裡。

 正當台灣有意爭取正體中文為世界遺產、馬總統「識正書簡」爭議之際,台北最後一家鑄字行「日星」也悄悄引起注意。隨著電腦字體與平版印刷的普及,傳統凸版印刷早已沒落,連帶生產鉛字的鑄字行也快速凋零,目前只有日星還在生產鉛字,年屆花甲的老闆張介冠擔心等他退休後,這套完整的正體中文鉛字,將連同鑄字設備及技術,一同成為歷史化石。

 去年,張介冠向T恤品牌「蘑菇」的老闆張嘉行提及他的憂慮,身為設計人、對字體十分敏感的張嘉行感同身受,於是透過網路發起「日星復刻計畫」,希望能募集一群義工,嘗試保留這批傳統印刷鉛字。

 張介冠表示,店內仍保存明體、楷體、黑體三種完整字型,每種字型各有七種大小尺寸,與常見的電腦中文字體不同的是,電腦字體多以日本「寫研」的造字邏輯為基礎,講求規格化;相形之下,傳統印刷字模多由大陸雕刻師傅輾轉引入,較能保存中文書法的筆劃與字形結構,由於對岸早已使用簡體字,台灣部分報社或印刷廠雖保有部分鉛字,但都殘缺不完整,因此,他手中的字模一旦被銷毀,存在於我們早年記憶的正體中文印刷字,就只能從舊書古籍中尋找。

 因此,張介冠與張嘉行等義工討論後,希望能將鑄字行裡的鉛字,重新翻鑄一套銅模,一方面藉此將字型掃描到電腦裡,經過義工修飾平整後,將這些正體字型數位化,甚至不排除提供給微軟等作業軟體商,無償釋出供中文書寫者使用。

 透過「日星復刻計畫」,在花蓮開設兒童書店的王得泰連繫上張嘉行,並開發一套網路作業平台,供義工修整字型使用;同時,張介冠的誠意也打動彰化一家電腦模具工廠的老闆,將原價六十萬元的電腦刻字翻模設備,半價賣給日星。行人出版社社長周易正、版畫家楊中銘、青木由香、廣告設計人劉宜芬與王裕惠等十幾名義工,也陸續加入此一計畫。

整篇新聞因版面刪減,完整文章請連至:中時部落格 黃哲斌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dander/archive/2009/06/18/413018.html

0 留言:

張貼留言

top